IOTE® 2025 第二十四届国际物联网展•深圳站
时间:2025年08月27-29日
地址: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
距离展会开幕
0天
首页
展商服务
关于IOTE
IOTE 物联网展于 2009 年 6 月创立,在物联网行业潜心耕耘十余载。参展企业种类齐全,影响范围广泛,数据资源丰富。该展会能够为展商汇聚众多客户,助力品牌推广与市场拓展,并且提供优惠补贴,堪称展商的理想之选。
迄今为止,已累计服务超过8000 家参展商
展会成为商务部首批重点百强展览企业之一
高效服务团队,展会全程跟进,满足展商需求
观众服务
观众服务
汇聚1000 余家参展商,带来上千种行业产品及解决方案,全面覆盖物联网上下游产业链。此外,30 场专业论坛,上百位行业嘉宾登台演讲,深度剖析行业热门赛道及发展趋势!
涵盖硬件、集成以及应用落地,实现全流程展示
设有科技互动区,亲身体验科技所带来的便捷与惊喜
不定期观众福利活动,领午餐券、交通补贴、惊喜礼品等
已报名企业
新闻媒体
新闻媒体
合作媒体丰富多样,包含行业专业媒体、大众媒体以及知名网络媒体。媒体从不同角度为展会全方位宣传,极大地吸引了线上观众目光。为参展商和观众构建起信息交流桥梁,促进了物联网行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官方媒体,影响力非凡,年度曝光量高达 650 万 +
多元投放尽显强大传播力,年度曝光量突破 7000 万+
合作媒体超 300 家,携手打造强大宣传矩阵
媒体代表
文章正文
迎来黄金时代,健康IoT处于爆发前夜【IOTE 深圳物联网展】

发布时间:2022-04-06

新冠大流行下的健康监测、快节奏生活下高发的慢病,让健康管理监测设备出货量年年攀升;5G技术的成熟推广、康复与养老需求的锐增,让智慧医疗、远程医疗在大型医院逐渐普及……将医疗健康与物联网技术融合的健康IoT行业,因贴近消费者且高频次的应用场景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与资本的青睐。

医疗健康物联网

千亿市场,小荷才露尖尖角

后疫情时代,智能健康IoT成为体征监测数据及健康管理服务的入口。据Markets and Markets分析,2020年全球IoMT市场规模为725亿美元,医疗物联网设备安装量在1.61亿,单从市场产值和连接设备来看,健康IoT在万亿物联网行业中仍然处于新生阶段。但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专家预测2025年全球医疗物联网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882亿美元。中国信通院认为,未来医疗物联网有望成为我国仅次于工业物联网的第二大物联网应用领域。

根据IDC统计,当前医疗健康物联网的硬件组件数目庞大(30.6%),智慧医疗设备也是IoMT市场中规模最大的细分领域(33%)。2020年10月国务院三部委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中,明确展示了可穿戴健康管理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五大品类共118项健康IoT产品。




2014年9月,首代Apple Watch上搭载的心率监测掀起了健康管理产业新的浪潮,自此开始,健康管理功能成为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一大卖点。除了苹果、华为、华米、乐心医疗、金亿帝等大厂抢夺健康智能穿戴设备市场,老牌健康IoT厂商 WITHINGS、博朗、飞利浦、美敦力等也早就参与其中。许多设备已经实现了包括睡眠、体脂、血压、心率、心电、血氧、血氧等指标的智能监测。



2021年Q3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情况,图源IDC官网

在中国,健康多元化意识的觉醒碰上消费升级的浪潮,我国人均医疗消费支出以每年9.6%的速度飙升,即将突破人均年医疗支出2000元的大关。《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规划中提出“鼓励研发推广健康管理类人工智能和可穿戴设备,运用大数据提高大众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利好政策投射在市场上的反响,是2021年我国可穿戴市场高达1.4亿台的出货量。在医疗器械注册上,截至2021年底,药监局已至少有41款医用可穿戴产品获得医疗器械二类注册证,其中85%的产品是在2019年及其后获批,一半以上产品来自于歌尔股份、深圳市金亿帝、索思苏州等国产厂商。咨询机构预计2025年我国可穿戴设备规模可达1441.6亿人民币,其中专业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产值将比2020年翻番达336亿元人民币。

健康监测设备通常用来提高诊断治疗的效率和精度,通过实时监控患者的行为与健康状况,来简化医疗专业人士在临床处理信息的流程,并作出及时干预。根据GlodmanSachs 对医疗健康IoT垂直场景的分类预测,未来健康IoT中45%的收入来自远程患者监测,其中,份额最大的当属慢病管理这一细分领域。远程诊疗占37%,18%的市场份额来自行为矫正。



数据来源:Godlman Sachs

在养老监护设备上,我国 “9073”的养老格局,注定家庭是未来智慧养老的主战场,家用智能医疗设备市场将会迎来爆发。想应用于家庭养老场景,供应商的IoT解决方案要涵盖远程生理指标自动采集、远程健康评估和干预、老年病监控、家庭场景室内精准定位、运动轨迹识别等基本功能。

健康IoT应用现状

流量入口猛增,核心产品匮乏

健康IoT的研发横跨工业设计、芯片技术、显示技术、硬件研发、软件系统、AI算法、传感技术、生物识别、通信技术、智能制造与云计算大数据等多个领域,对于设备研发商来说,医疗行业的特殊性直接影响IoT设备的研发与产品生命周期,一是要求跨行业技术的专业性、二是要求足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这意味着设备商研发需要大量的人力、时间成本,考虑到周期与投入,大多厂商会选择与成熟的技术公司合作研发健康IoT产品。





图源:mobisoftinfotech.com

家用医疗和可穿戴设备是健康IoT的常见应用场景,当前国内主流的健康IoT企业也是从这里下手。

以呼吸制氧机享誉国内外的鱼跃医疗,家庭医疗产品的收入高达40%,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方案,各式各样的智能家用电子检测仪是鱼跃健康IoT核心产品。

华为从2014年起主打运动手环,如今智能健康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已位居全球市场第二,在2020年华为与歌尔股份合作,获得了二级医疗器械认证,完成消费级向医疗级的跨越,并且在手环新品设计和技术上也取得突破,在主流ECG心脏监测功能之外,增加了无创血糖、血压、房颤等数据的采集检测。



小米手环供应链生态企业华米科技在海外更名为Zepp Health品牌,更强调其在健康+科技领域的专注度,除了手环业务外,孵化子品牌 Amazfit还将运动心率监测、颈椎保护、听力健康、降噪功能融入无线耳机。

受益于近年全球消费风口的转变,2021乐心医疗营收达到1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2%。以传感器制造起家的乐心医疗将家用远程健康管理(RPM)、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视为健康IoT的两大基础战略,定位于世界级健康IoT及数字健康服务提供商,旗下健康IoT产品包括智能电子血压计、电子健康秤、脂肪测量仪、心贴与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



硬件市场中虽然有健康手表、智能电子秤、电子血压计等医疗设备,甚至现象级流量入口硬件设备已经涌现,但相比工业物联网的应用,能推动医疗健康IoT智能化、多元场景化的核心产品仍然稀缺,市场亟待开发。

健康IoT技术现状

传感技术仍是支柱

在感知层,健康IoT的感知仍然是依靠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以及智能传感系统构成,RFID、芯片、传感器等;在传输层,主要应用于近场连接、远距离通信和广域网通信三种;在平台层,以实现海量IoT设备的连接、不同协议的适配转换、个人健康档案的数字化以及分布式存储运算功能为主;在应用场景上,健康IoT常应用于远程健康咨询、居家健康养老、慢病管理、个性化健康管理、运动健康辅助这5大场景。

传感器和核心传感技术广泛应用在健康IoT之中,作为终端内置元件,传感器在远程监测、家庭护理、运动健身等场景中获取信息,如用于监控病人和老年人跌倒的倾角计传感器;用于健身和保健电子仪器的紫外线环境光传感器;用于手环手表和家用医疗设备的心率、ECG、呼吸、血氧、血压等传感器;用于特定医疗环境的温度、湿度传感器;以及持续监测血糖、监测神经的微型植入式医用MEMS传感器……



欧莱雅紫外线传感器

条码技术与健康领域的融合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得到了体现,2020年国家发布了三款个人健康码协议标准,健康码如今广泛应用在个人健康信息获取,流行病信息统计、区域人员流动管理等场景。

RFID技术凭借远距离识别、随时写入信息、存储容量大等特点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日中天,RFID技术在人员健康管理、病人照护、药品库存管理、药品防伪等场景具备独特优势,因而广泛应用在药企、医疗机构的管理和医疗器械制造流程中。同时,RFID在智能养老领域也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RFID可以定位老年人活动路线,在急救入院个人信息快速识别、养老院个人物品识别、运动记录归档上,为养老智能化创造可能。

通信与其他辅助技术:

蓝牙与NFC已经广泛应用在手环、体重秤、心率仪、电子血压计、体温计、持续血糖监测等健康设备的协议中。

ZigBee技术当前支持脉搏血氧仪、血压计、温度计、体重秤、血糖仪、胰岛素泵、峰值呼气流量监测仪、心血管健康与活动监测仪、力量健身器材、药物监测仪等健康设备。

Wi Fi-6的迭代在远程健康咨询和医疗影像辅助中发挥重要功能,4K/8K超高清视频的传输,带来更清晰的视频问诊画面与图像色彩,这意味着Wi-Fi至少承载着50M~100M的传输带宽,让流畅、清晰的远程医疗成为可能,对医疗健康行业的视频会诊服务能力是一次变革。

NB-IoT&5G :5G在高带宽、低功耗、低时延、海量设备接入与安全性上有独特优势,能有效弥补Wi-Fi、LoRa与4G的技术不足。NB-IoT技术的高效率、超低功耗、超低成本、更多连接容量的优点能让可穿戴设备有更好的续航,并实现远程医疗的低延迟传输。

赋能技术上,4k/8k等FHD技术,人工智能诊断,区块链技术的突破,给医疗物联网产业创新提供场景与想象空间。

健康IoT趋势

硬件市场发力,直面碎片化之痛,延伸场景应用

1、设备厂商技术能力升级,医疗机构业务智慧化转型

越来越多的智能联网设备在诊疗业务中出现,如植入患者体内的单个智能设备,联网胰岛素泵和智能输液泵,健康IoT市场处于初期阶段,物联网感知层应用在医疗行业未来5年会保持高速增长。



2、破解碎片化:从联网设备优化,到用户中心场景化解决方案

未来,医疗机构与IoT硬件厂商将深度协调,除了固有设备能力的强化,还要基于医疗机构本身提供智慧化诊疗与业务场景,开发新的医疗物联网产品。当前医疗机构大部分采用HIS Saas等医疗信息化系统用于院内行政业务管理,在智能化提升医疗系统运作和设备使用效率上仍然初级,市场用户教育也亟待改善。未来为患者、医生、护士、院长经理等医疗主体提供深度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将获得广泛推广。

3、可穿戴设备趋势:专业性升级、场景延伸

智能可穿戴设备从基础消费级应用向智能健康管理应用倾斜,除了基础的体征指标检测,在疾病治疗,远程康复等专业领域也能大放异彩,此外除了用户本身,未来在医疗机构、保险、健康管理机构(体检类)、健身房、中小学教育等领域与专业服务落地结合的机会将大大增强。

4、从软件到硬件:从互联网云医疗到硬件普及

疫情带动了如丁香园、平安好医生、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等互联网医疗(远程医疗)云平台的用户与线上数据增长,但更多是利用视频或图文切换终端来提供医疗场景,没有深度实现智慧医疗的普及,行业急需一个类似5G与FHD对于视频会诊一般重磅的技术性支撑,以推动IoT智能硬件设备在医疗机构与用户之中的普及。

健康产业的红利早已有之,新冠疫情的持续发酵将IoMT、健康IoT的机遇放大到镁光灯下,传统医疗器械厂商和巨头企业都试图加码分羹,千亿市场亟待续写,面对既有屏障与未知的痛点,感知技术、通信协议、互通平台、政企支持、市场教育,都将把人类健康产业的智能化推至新的高峰点。

如需了解更多IoT行业相关消息,识别下方二维码立即报名参加IOTE 2022 深圳国际物联网展,免费参加同期论坛!




参考资料:

湘雅医院&中国信通院,2020医疗健康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究报告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健康物联网白皮书

健康界研究院,2021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研究报告


  • 观众报名
  • 申请展位
展会资讯更多 >>

商显ISVE x IOTE深圳物联网展 强强联手,共筑“智显+物联网”生态新纪元,全球智慧显示与物联网融合的标杆舞台!

IOTE深圳物联网展:AI玩具展区,玩转玩具科技新花样

IOTE 2025 第24届国际物联网展-深圳站邀请函

火爆!粤港澳大湾区AI场景对接会 点燃百企合作引擎

全球AI巅峰盛会!2025 AGIC深圳(国际)通用人工智能大会暨产业博览会 正式启航!

展商资讯更多 >>

智启未来,圳在突破!创启恒达携全场景AI方案亮相 2025 AGIC通用人工智能展

新大华智能将亮相2025 AGIC深圳人工智能展,邀您共探 AI 新天地

机器视觉连接解决方案专家盛格纳亮相AGIC 2025深圳通用人工智能展

天网智城将亮相AGIC 2025深圳通用人工智能展,邀您一起解锁 AI无限潜能

盈源电源将亮相AGIC 2025深圳通用人工智能展

实东科技将亮相AGIC 2025深圳通用人工智能展

红图文化携AI数字人亮相2025 AGIC深圳人工智能展

展商动态 | AGIC 2025,亿联邀您一起共话AI前沿技术

展商动态 | 力维智联AI工具链为方案商赋能,将亮相 2025 AGIC通用人工智能展

展商动态 | AGIC 2025,芯通科技邀您一起解锁AI无限潜能,拥抱智能未来

行业资讯更多 >>

比蓝牙快约40倍!又一款UWB芯片面世!

问界、享界再放王炸:星闪车钥匙开始爆发!

广汽本田:全流程RFID跟踪的智能化工厂已投产,总投资35亿元

马云归来,阿里百万年薪招机器人岗位,2025年AI与机器人产业将迎来爆发?

人形机器人赛道受资本热捧,3个月来累计融资达60亿元

从Deepseek到Manus,中国的AGI时刻已然开始? ——2025 AGIC国际通用人工智能大会将成行业里程碑

国内首款Wi-Fi耳机来了!UWB还会远吗

加快响应深圳建设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AGIC深圳通用人工智能展汇聚全球力量!

深圳全力竞逐人工智能新赛道,政策红利下AI企业如何抢占产业先机?

310家机构关注!热议柔性传感器千亿蓝海市场

粤ICP备05006090号-11 版权所有©IOTE 物联网展始于2009 | 深圳市物联传媒有限公司
首页 观众报名
关于展会
联系我们

微信扫码
注册展会VIP观众

服务热线

18676385933

在线咨询

回到顶部